早在一百多年前,打破乐坛鄙视链的行动就开始了

admin 18 2024-07-05

 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:  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  说起大家都熟悉的《野蜂飞舞》,大概不少人第一反应,联想到的是弹奏这首曲子而出名的钢琴家马克西姆。   事实上,这首作品可以挖掘的空间非常大。之前也在视频中为大家科普过各个版本的表演现场,大家会发现不止是钢琴,别的乐器来演奏也是别有一番趣味。   然而就是如此出名的一首曲子,它的作者却很少被大家提及。  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,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,《野蜂飞舞》创作的背后,有一群人为打破音乐的阶级性,弘扬民族音乐默默奋斗着。而这段岁月,也在潜移默化中,影响到了著名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,成为他早期创作的力量源泉。   从《野蜂飞舞》到“强力集团”   《野蜂飞舞》节选自歌剧《萨旦王的故事》,由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作品《沙皇萨尔塔的故事》改编,讲述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:   民间有三个姐妹,大姐二姐好吃懒做,爱慕虚荣,心肠歹毒,却幻想着有一天当上皇后。结果事与愿违,国王娶了纯洁善良的三妹。   两个姐姐嫉妒不已,趁妹妹生产之际,向外出打猎的国王诬告三妹生了个妖怪。结果国王一怒之下,下令将妻儿丢进海里。王子长大后化作野蜂复仇,最终坏人遭受惩罚,国王和妻儿团聚。   这段《野蜂飞舞》,便是故事中王子化作野蜂蛰咬仇人的片段。   这部歌剧的作者,便是被称为“最具俄罗斯风情的作曲家”和音乐教育家:里姆斯基·科萨科夫。   许不少人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,那么写出《春之祭》的斯特拉文斯基大家熟悉吧?里姆斯基便是对斯特拉文斯基影响非常深刻的老师。   因为父亲反对斯特拉文斯基学音乐,因此他曾被迫前往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,恰巧,他在这里认识了里姆斯基的小儿子。   经过引荐,斯特拉文斯基与里姆斯基结缘,在之后的六年时间里,他私下里一直在追随里姆斯基学习专业的音乐理论,一直到1908年里姆斯基去世。老师去世后,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一首《葬礼悼歌》寄托哀思。而除此之外,里姆斯基还有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身份——他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,俄国进步青年作曲家组成的“强力集团”的重要成员。   致力打破音乐阶层的“强力集团”   “强力集团”,是俄罗斯历史上曾出现的一个小众音乐团体。这个乍一听颇像现代企业的名字,取自“强而有力的小团体”之意。   它不仅仅是一个以友情结合起来的音乐家集团,更是一个有着共同思想、共同目标的艺术家进步团体。   在一百多年前,就为普及民族音乐,打破音乐圈的鄙视链而努力着。   强力集团共有五名成员。里姆斯基之外,其他四名成员分别是巴拉基列夫、凯撒·居伊、莫捷斯特·彼得诺维奇·穆索尔斯基、亚历山大·波菲利维奇·鲍罗丁,几乎每一位都成为了继著名音乐家格林卡之后,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领军人物。   从十八世纪彼得一世称帝以来,俄罗斯的音乐深受西方影响,所有俄罗斯作曲家都开始模仿西方作曲家的风格。之后的一百多年间,欧洲古典音乐一直占据着俄罗斯音乐的主流,听来自西欧的音乐,长久以来,也一直是沙皇贵族们的特权和标志。   一直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,音乐家米哈伊尔·格林卡在欧洲古典音乐基础之上,深度钻研了俄国的民族音乐,将专业音乐技巧与俄国民间音乐结合,才为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  而强力集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。不同于当时的贵族们从小受到“高级”的欧洲古典乐的熏陶,强力集团的成员都是生长在远离当时首都彼得堡的偏僻地区,他们从小所感受到的音乐,更多是来自家庭演奏或者是接地气的民歌。   虽然除了集团核心人物巴拉基列夫外,其余四名成员都不是音乐科班出身,但他们都幸运地吸取到先进的思想,学习到全面而完整的音乐知识。  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,俄罗斯暴动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,弘扬来自民间的民族音乐,打破等级制度下的音乐鄙视链,表达人民的真实声音,就成为了强力集团的共同目标。   他们重视真理、生命与民间创作的联系,创作出很多带有鲜活民间特点的音乐。   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《野蜂飞舞》,里姆斯基还依据饱含俄罗斯特色的童话故事,创作出其他一系列源自民间、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作品。   比如充满童话色彩的歌剧《雪姑娘》,就取自俄罗斯民间传奇故事。雪姑娘美丽无双,她的内心原本是一片冰冷,而一旦懂得了爱情,她便会被阳光融化。   《雪姑娘》中的《小丑之舞》是非常有名的一段曲子。欢快有趣的舞蹈节奏,丰富多彩的管弦乐配器,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俄罗斯民间节庆气氛。   而另一位成员穆索尔斯基创作的极具讽刺意味的《跳蚤之歌》也非常经典。他用一种半朗诵、半歌唱的曲调,来讽刺国王的昏庸,极富表现力,又颇有戏剧性,饱含俄罗斯民歌风情。   除了创作音乐之外,“强力集团”还致力于音乐的普及教育。他们在彼得堡创办了一所免费的音乐学校。学校致力于在广大普通民众阶层中普及音乐知识,举办各种公开音乐会,让音乐不再是贵族或少数人的专属。   早在一百多年前,“强力集团”就摘掉了对欧洲古典音乐的滤镜,努力打破音乐类型之间的鄙视链。这样敢于打破权威与专制的观念,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固化的思维,冲破了思想的禁锢。   但显然,他们对欧洲古典音乐强烈的反对与坚决的排斥,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。   “强力集团”与柴可夫斯基   从十九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,“强力集团”仅仅在历史上存在了十余年的时间便解散了。但他们的思想曾经深刻影响到一批优秀的俄罗斯音乐人,其中,大名鼎鼎的柴可夫斯基便是其中一员。   1865年,25岁的柴可夫斯基前往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,在此期间,他结识了“强力集团”的成员们,创作题材与风格受到了巨大影响。早期代表作《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》,就是在集团核心人物巴拉基列夫的指导下创作的。  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,柴可夫斯基都保持了与“强力集团”一致的创作理念。他把很多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旋律,直接套用在作品里;也曾花费一年的时间,把五十首俄罗斯民歌改编成钢琴二重奏,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发展。   但最终,柴可夫斯基与“强力集团”在创作道路上还是分道扬镳了。究其主要原因是,成熟后的柴可夫斯基有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与追求方向。   受当时的意识形态影响,“强力集团”因为反对统治者的专制与等级制度,认为必须摆脱俄国上流社会追捧的欧洲音乐,因此欧洲古典音乐全部被他们打入冷宫,遭到坚决抵制。   但柴可夫斯基更加追求美的音乐,追求音乐的艺术性。他认为创作只为作品的质量服务,并不避讳在创作过程中使用古典音乐的技法与元素,因此,后期也不再局限于民族音乐的创作。   正是这样开放、包容的创作态度,让柴可夫斯基在日后有了非凡的音乐成就。   如今我们回望这段历史,作为音乐家来说,柴可夫斯基确实要比“强力集团”留下了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早在一百多年前,打破乐坛鄙视链的行动就开始了

你可能想看:
上一篇:如何识别警衔及对应的职务关系,警衔还可用作区分辅警与民警!
下一篇:白玉兰女星:唐嫣失大奖,刘亦菲身上赘肉明显,万茜长发很惊艳
相关文章